这书我不穿了!

这书我不穿了! 第186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啊,这……”青蚨的目光落到魏贵妃身上,欲言又止。
魏贵妃是黑眼睛,皇帝是黑眼睛,生个蓝眼睛的皇子,这怕是魏贵妃有一万张嘴,也说不清楚啊!
“要不然,另外找个孩子,说这孩子是收养的?”魏知善一时无奈地问。
“怎么可能!”萧君泽不悦道,“我的儿子,就是我的,怎么可能让他没有父亲?”
“那如何是好?”青蚨提醒道,“若是处理不好,皇子和贵妃都会有些非议。”
就算无视非议,孩子长大了,也会焦虑自己的来历。
萧君泽思考数息,道:“孩子还小,先按下此事,等长大些,便把他们俩送到襄阳去。”
“什么???”在场众人同时大惊。
萧君泽倒很冷静:“自东汉起,便有将皇子送到民间寄养的事情,而且在建康城长大,学不到太多的东西,多看看世间不同,也是好事。”
青蚨顿时摇摇欲坠:“这、这怎么可以,这不是让你们血肉分离么?”
“怎么分离了,”萧君泽微微挑眉,“我肯定也是要找机会去那里的。你以为我召开的修法大会,是为了什么?”
只要他把权力下放地得够多,就算自己不在朝廷中枢,也不影响自己的计划。
青蚨小声道:“那,那你到时候,是要把小太子们,送给那个贺欢带着么?”
“怎么可能!”萧君泽果断否认,“那小子素来奸诈狡猾,给他我能剩下几个孩儿?就不能是我亲自来带吗?”
对面三人纷纷摇头:“不可能!”
萧君泽一时无语:“行了,这重任是给崔曜还是给明月,都是将来的事,现在,你们得先把他们养大!”
他倒不担心孩子养不大,要知道,在那讨厌的原著剧情里,因为他和不同的攻生了好多的孩子,攻们会相互下黑手,孩子们都是身体健康到逆天,被绑架、雨中骑马飞奔、滚下山坡悬崖、被掐着脖子当人质,吃了毒果子、发烧三天三夜……无论多奄奄一息,只要回到主受身边,被他“在床边不眠不休照顾三天三夜”,那就满血复活。
咦,从这个角度看,海棠受其实也是在开后宫啊,宫妇们还用孩子勾心斗角……
所以,没点本事,开什么后宫啊,不是给孩子们找事么?
-
皇帝有了子嗣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后,北朝和襄阳都送来了贺礼,北南两朝重立了盟约,没有战乱的天下,难得进入了修生养息。
当然,当皇帝,免不了各种小事,维持利益平衡,好在萧君泽早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的手下都十分给力,知道维持自家小势力中的平衡,萧君泽需要维持的,是崔曜和明月,萧衍和谢澜这些属下间的平衡。
虽然他们看着是一团和气,但萧君泽相信,一但自己有个什么不测,他们肯定会打出狗脑子。
最炎热的天气渐渐过去,十月时,交广之地传来新消息,俚人占据了朱崖州,向朝廷献土,萧君泽当然没有反对,顺势建立了“琼州”,任命那里的俚人领袖为刺史,编户齐民。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待遇了,毕竟以琼州不大,俚人能占住的地方如今也不过一县之地,按理,应该成为隶属广州治下郡县。
但给了海岛“州”的编制,那便是承认了俚人等蛮族在朝廷中席位,让他们有了挤入权力上层的机会,这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朱崖只有一些巨木可售,”萧衍对此十分不解,“其地多是生俚,不通文字伦理,官府驻守其上,还需要派士卒驻扎,耗费糜多,所得却少,何必如此?”
朝廷治理是有成本的,比如南中、云州,都是任用当地大户,有个名头就可。并不真的参与治理。
“为了开发南边啊,”萧君泽悠悠道,“交州以南,有大岛小岛以万计,开垦土地十分艰难,但若建立灯塔,维护航线,便能将南边的椰子、西米、香料等物送来,那里的潜力,大有可挖。”
萧衍听了那边有片沃土种稻可以两年九熟后,但果断支持。
萧君泽看他恭敬离开,只是笑笑。
他命人去西非找罗盘的草的同时,还让人寻找棕榈油树——这可是比花生牛逼二十倍的油料作物,将来开发那边种上棕榈,在没有化肥的时代,才能真正的“油料自由”,印马两国就靠那么点地,种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食用油。
有了廉价油,才能大规模降低主粮的消耗,才能有足够的榨油废料饲养的牲口,才能造出肥皂,解决婴儿那极高的死亡率,爆发出更多人口。
很多人以为大航海掠夺最重要的是白银,其实不完全是——大航海真正带来的,是比粮食还多的鳕鱼干、廉价蔗糖、油料、适合欧洲贫瘠之地的土豆,欧洲人大规模的移民潮,在当地种植园,才供养了那么多的人口。
才能带来人口的暴涨,有了多余的人口,才能供养出工业文明的巨兽。
只靠国内自家的土地,只能混个温饱,唯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新世界的曙光。
在这之前,他需要这天下,至少有十年的安稳。
所以,这种情况下,若有人不知好歹,就别怪他心狠了。
第219章 鸿雁传书
养孩子的麻烦事总是很多。
“孩子叫什么名字?”这可把萧君泽给问到了。
在起名这事上,他还真没什么天赋,如果按族谱,皇子的取名这一辈是按丝旁来起,比如萧衍在称帝后,他的儿子就叫萧统、萧纲,萧绎这类。
但萧君泽还真没兴趣用这些字,毕竟这些个大孝子都是坐视老爹饿死台城的人物,用这一辈的族谱,总归是有点不得劲。
“叫萧欢好了。”萧君泽果断道,“我的名字里取一个字,他爹的名字里起一个字,这不就好了?”
“怎么能如此草率!”青蚨苦劝道,“这里有钦天监起的那么多名字,您看一眼啊!”
萧君泽不由道:“我看了,觉得都不满意。”
都是什么承纲统纪,邦乃其昌之类的,他先随便选了一个,先是选到了萧邦,后是选到了萧炎,都是不兴起的名字。
“就算叫萧欢,那这也有两个孩子啊,另外那个孩儿是要起名贺泽么?”谢家舅舅终于忍不了了,出言嘲讽。
萧君泽其实就是没想好怎么起名,他弱弱道:“不是说贱名好养活么,大名先不提,起两个乳名先用着,我得好好想想。”
这还差不多,于是谢澜问道:“那乳名叫什么?”
“嗯,不如,”萧君泽迟疑了一下,“一个叫萧狗狗,一个叫萧猪猪?”
谢澜再也掩饰不住嫌弃这名字太过粗鄙的心情:“你这也太不走心了。”
“你行你来!”
“依臣浅见,怎么也该叫个去疾、却病、佛奴……”
“也没多好听啊……”
“那陛下您倒是想啊!”
“我想不出来……”
-
新年,襄阳。
烟花灿烂。
除夕不是贺欢当职,所以,他有沐休假,于是从一早便开始忙活。
收拾宅院,打理衣物,还把切好的羊肉加入炸好的鲫鱼同煮,屋里备好炭火,小锅上还有他花了不少钱买来的一把小青菜。
简单的方桌上,一个羊肉汤,一个腊肉,一个萝卜,再配上煮好的白米饭。
这在襄阳,是顶顶丰盛的年夜饭了。
菜摆在桌上,贺欢坐在桌边,凝视着刺史府上阁楼里空无的灯火,带着一点期待与忐忑,垂下眼帘,静静等待,直到汤冷脂凝,长夜寂静。
好吧,阿萧并没有出现。
他倒也没有失望,这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生活,总要有一点期待啊。
他关上房门,披上皮袄,有点遗憾,阿萧那天走的太快,没来及再多说两句。
离阿萧离开,已经一年时光了。
也不知他如今是胖了还是瘦了,身边是否还是美人环绕。
他拿起一只竹笛,幽幽吹响。
他想等阿萧回来时,能与他合鸣。
这是阿萧喜欢的曲子……
然而,才吹那么一小段,墙外便立刻传来种种漫骂,声称贺欢不当人子,大过年的,都不让他们好过。
贺欢有些苦恼地放下竹笛,他在思考着要不要换一个乐器,这种低劣的竹笛,怎么能吹出好听的声音呢,又怎么能让阿萧夸奖呢?
放下笛子,他干脆的裹起袄衣,走到了襄阳城的街道上。
此时三更已过,日子当是大年初一,可街头依然有几盏小灯,贩卖汤饼、糖人的小贩还余留几个,尚未离去。
“这新春之日,怎么不回家陪着妻儿呢?”贺欢走到路灯下,轻声问道。
“这年节正是赚钱时候,妻儿在那,天天都能看,这年节多赚些钱,给他们买一刀肉,那肯定比回家守着他们要强啊!”那的卖汤饼的摊贩憨憨一笑,“军爷,来一碗么?”
“来一碗吧,”贺欢坐到他身边,“汤饼里多加一勺杂碎。”
“好勒!”
那摊贩麻利地舀起汤卤,飞快端到他面前:“您慢慢吃。”
长夜寂静,过了一会,守在火炉旁边的摊贩小声道:“军爷,昨夜的军中庆典,您没去么?”
“去看了一会,便回来了,”贺欢吃了一口,眯起眼睛,“这是汤,是怀荒镇的味道啊。”
“军爷,您也是北地人?”那摊贩顿生亲近之意。
两人便聊了起来,小摊贩名叫阿颇,带着北方妻儿跟着商队,两个月前才来襄阳,只为混口饭吃。
这些年,草原诸部粮草不那么紧张,生下来的孩子大多已经长成,朝廷又无大事召他们征战服役,草场有限,很多草原的年轻人便拖家带口,跟着商队南来。
“朝廷不是让六镇成为军户么,不得擅离么,你们怎么能轻易过来?”贺欢惊讶问。
“这个简单啊,”阿颇有些自得地笑道,“把咱们自卖给诸部头户当驱口,便能被贩卖来襄阳,在襄阳,赎买奴隶身契容易,到时退了籍,便能安家了。”
驱口就是驱赶的牲口,草原不叫奴隶那么文绉绉的名字。
贺欢顿时惊讶:“这,那要是头户大人把你们卖到洛阳、关中,又如何是好?”
“当然是找有信誉的头户大人,”阿颇自豪道,“我家拿了八头羊的好处,才让贺拔军主愿意将我们带来,他家口碑最好,大家都认他,宇文家的要次很多,听说他们有时也和洛阳做交易,最不能去的就是秀容家,入了他家,就真成驱口了……”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各部大人的好坏,还说起柔然人那边也开始抢草场了,他们当然要快点离开。
他还说起草原如今放牧了好多羊,有些小部族不守规矩,把许多草场都啃坏了,春天都不长草了,好多牲口在转场时饿死,牧民哭得能惊动天上的苍鹰,柔然人和六镇军主们垄断了羊毛,压低了价格,他们还为此闹到了朝廷,以前能给草原带来粮食的羊毛,如今像是血一样的开始吞噬牧民。
贺欢自然是知道这事的,他听崔曜提起过,这一年来,因为皇帝崇佛,洛阳权贵投其所好,大兴佛室,对六镇征收的羊毛之利多有盘剥。
因为这,北魏的秦州、泾州都出现了叛贼起事称帝,被朝廷镇压了。
但说北魏朝廷衰弱,却早了些,如今的洛阳,收丝路之奇珍,有诸贤文彩,佛法大昌,虽然在襄阳上磕了牙齿,可总体来说,繁华兴盛远超当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