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第15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6啊!
周邈一时踌躇:这算是‘坑儒’吗?
应该不算吧,这相当于是科举舞弊——不,还要更严重。
有诏令规范科举取士在先,现在明知故犯,那就是抗旨不遵,等同大逆不道,夷三族也名正言顺?
在周邈思索间,嬴政继续道:“蒙毅,重新书写进士科中选榜单,一式三份,加盖皇帝玺印,分别张贴于城门、市肆及县衙外。”
中车府令蒙毅,又兼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令之职。
当即领命:“唯!”
科举县试纠偏改正之后,就当轮到鲁县的县衙官吏了。
嬴政一视同仁地铁血果断:“李斯,捉拿鲁县县令、县丞、县尉及佐官大吏、县啬夫一干人等,仔细讯问。夷三族!”
即是不论讯问结果如何,县衙一干人等都逃不过夷三族的命运!
李斯再领命:“唯!”
敢在科举上弄鬼,都不必拿出先前抄录的鲁县不合格役夫数据,直接就夷三族!
但李斯这次想错了,嬴政又道:“并以敷衍塞责征召役夫之事,讯问郡县两衙之人。或数罪并罚,或单罚敷衍塞责之罪。”
“唯!”李斯心中一震。
猛然领悟,陛下就是要把所有的罪都审明白,让天下之人心服口服。
然而仍会有觉得陛下残暴的,可若是加上敷衍塞责仙使之罪,至少占大多数的黔首会支持陛下。
李斯目光游移之间,就对上了上首嬴政的目光,吓得全身一抖,再不敢抬头。
“臣必定秉公讯问!”
突然,周邈想道:“如果明法、明算两科一人都不取,那说明鲁县是法学、数算沙漠,会很丢人吧?”
众:“……”还能这么理解?
难道不是鲁县人皆学儒,看不上法学和数算,丢人的是法家和数术家?
等等!像仙使一样理解,亦未尝不可啊!
刘季反应最快,最先附和:“仙使言之有理!鲁县学子实在闭塞,只知诵经读义,不知农耕稼穑,不懂数术计算,不明律法律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辈!丢人!”
周邈:“啊这,倒也……”没有到这个地步罢。
但政治权谋,素来只论输赢利弊,远比周邈想的要残酷,尤其是在可见风雨将至的情形之下。
嬴政亦随即道:“刘季,你到市肆之中,宣扬此说法。然需注意分寸拿捏。”
“唯!”刘季兴奋领命。
乃公也挣来一份差事!
又进一步表现:“出鲁县之后,臣也欲沿途与人探讨科举取士,应当四科均衡发展,否则便是闭目塞听、自高自傲之辈,不知陛下可准?”
“……”嬴政看一眼刘季,“准。”
周邈:他听懂了!刘季沿途也要散播谣言…不!宣扬理念!
#不愧是你刘季啊!#
科举取士,彰显的是朝廷态度,四科均衡,便是大秦对百家的态度。
非是你儒家、法家或某家独大的一言之堂。
……
第二日,始皇帝出巡队伍的一千士伍,全副武装入城。
而一入城便散开几股,如狼似虎扑向城中各处!
与此同时,城门、市肆、县衙三处,重新贴上了加盖皇帝玺印的县试榜单!
明算、明法两张榜单一片空白!明字科榜单,亦削减至三人在榜!
进士科榜单上虽有十个名字,却唯有两人是先前中榜者,其余八人皆为新录!
正在这时,士伍清道护卫之下,大秦左丞相隗状及太祝叔孙通,捧礼器及三牲,前往孔庙祭祀!
等孔庙方向始奏大吕,象征祭祀正式开始时,士伍捉拿了数十名学子,及郡县两衙官员,羁押出城!
如此雷厉风行,让鲁县城中士人及黔首措手不及。
慌慌不知所以然。
然结果出来的也迅速,不到日中,便有始皇帝派出士伍鸣锣宣告——
“……明法、明算两科全榜二十名考生:……,及明字科榜上三名考生:……。
与县衙监考官吏串通,窜科舞弊,所学、所答皆为进士科学识,却占据
明法、明算及明字科名额!按律及始皇帝令,皆夷三族!”
“薛郡官吏三名:……,鲁县官吏九名:……。
抗旨不遵,收受财物,主导科举窜科舞弊;并于仙使初次征召郡县役夫之中,敷衍不合格役夫近八百人。按律及始皇帝令,尽皆夷三族!”
“通令之时,即刻行刑!”
于是就在这日下午,鲁县市肆中,杀得是人头滚滚,地上血浸三分!
捉人,讯问,夷三族,行动快如雷霆!
鲁县士人和儒生们懵懵然,尚未来得及反应,二十三名考生、十二名郡县官吏俱已人头落地。
与此同时,始皇帝将此案昭告天下的文书,已经离开銮驾,传向各郡县。
#让六国遗贼见识一下始皇帝速度!#
就在鲁县儒生学子渐渐缓过来,准备采取行动,比如结伴出城,谏言始皇帝时。
又一道旨令下达:“征发齐鲁儒生三十人,议封泰山、禅梁父山之事,并为随从,前往泰山。”
儒生:……
再度被打个措手不及!
这算不算是始皇帝自己送上门来的机会?
都不必他们前去拦驾,直接便带他们到皇帝驾前。
第86章 今始皇帝功德兼隆,又受命于天,身已至泰山与梁父之间,封禅
征发齐鲁诸儒生随行,去到泰山,议封禅泰山、梁父山之事。
史书中的秦始皇也做过。
不同之处在于,秦始皇征发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眼前嬴政只征发了三十之数。
少的这四十人,在于始皇帝赐封、仙使宣诏的文通君叔孙通,早就已经带了三百儒生入咸阳。
此次奉常之下博士部,随从出巡的百家博士亦有五十余人,再征发三十人,充分够够的了。
“即便不征发齐鲁儒生,亦足以操持封禅之事。”
历史上的‘汉家儒宗’叔孙通,此生正朝着‘秦学宗师’奋发努力,对于始皇帝的言行用意也有所揣摩。
“然到底应当给齐鲁儒学一些颜面,证明大秦和始皇帝对事不对人的大度。”
杀儒学考生及监考官吏,是因其抗旨不遵、科举舞弊。
但大秦及始皇帝并不因此就迁怒儒生群体,照样征发了儒生议封禅之事。
刘季先入博士部,却被叔孙通后来居上先封文通君、又升上卿太祝。
然他却不见丝毫芥蒂,与叔孙通相处如旧。
而对于始皇帝用意,刘季却另有看法:“始皇帝陛下此举,应当没有你话中那些权衡。”
“以始皇帝霸道心性,往日定然有妥协之时,但对如今的孔儒,还不够格让他妥协权衡。”
叔孙通亦非得志便猖狂之辈,与刘季颇有忘年之交的意思。
闻言:“那陛下何以如此?”
刘季:“大约事情原就定下,犯不着为鲁县科举之事改弦更张?”
叔孙通虽不太认可刘季的说法,却也未曾强辩:“无论陛下是何用意,此时召集齐鲁儒生商讨建议封禅之事,都恐会有不逊之言。”
毕竟杀空的鲁县明法、明算两榜县试考生,皆是儒生。
刘季亦不争论始皇帝用意究竟为何,闻言只赞同道:“这正是吾等要防备之事。”
封禅泰山由左丞相隗状和太祝叔孙通负责,但隗状也就挂个名,筹备诸事都是叔孙通主导,这才找来刘季商议。
“刘博士以为,应当如何防备?”
……
杀得郡县两衙人
头滚滚后,嬴政便令驿传快马沿驰道回咸阳,令右丞相王绾擢任薛郡郡守、郡尉及鲁县县令、县丞及县尉等重要官职。
在此之前,由郡县无罪大吏、啬夫暂代职位。
滞留鲁县一日,便已善后完毕。
同时,叔孙通征发儒生之事也已下达。
在鲁县的第三日,三十名齐鲁儒生便已齐至。
然而,令先前的鲁县儒生没想到的是:三十名儒生,半数来自隔壁邹县——儒家亚圣孟子的故里,剩余半数才是鲁县孔门儒生。
——在仙使‘哭孔庙’之后,邹县与鲁县的薛郡儒生隐有分出‘孔门’、‘孟门’之势,两门针锋相对之势已见苗头。
而且三十儒生,在这之中还有半数是鬓发霜白的老儒生,半数方为青壮儒生。
虽说老夫亦有少年之狂,然大多时候,老儒生是没有青壮儒生尖锐的。
“阴险!叛徒!”某鲁县儒生无能狂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