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第11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仙使周邈当先号令钢铁神兽接他上去,随行诸人也各自登上,并找位置站好。
一直没有机会开口的薛郡与鲁县两衙官吏,此时才终于说上话:“臣等恭送仙使!”
周邈未再多言,颔首示意过,就下令出发。
于是仙使一行,来在官吏及儒生的揖礼相送,万千鲁县黔首的夹道欢呼下,逐渐远去。
直到越行越快,消失在视野之中。
曾被怀疑郡县官吏就是孔家人的郡县两衙官吏,此时却是避嫌道:“捆缚的那二十狂生,交予吾等带走。”
孔襄欲要争辩时,孔鲋拉住了他,但还是叔孙通开口道:
“理所应当的。然仙使不曾提及如何惩处那二十狂生,县中甚至郡中,恐怕都不好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可是这两日的忌讳。
而面前的叔孙通又被封文通君……
“文通君以为应当如何?”
在孔襄和孔鲋及众儒生的注视下,叔孙通答道:“不如送入咸阳,听凭始皇帝陛下决断?”
叔孙通此言一出,孔襄当即怒目而视,新仇旧恨叠加之下,当场就要大骂他一顿!
但孔鲋制止了:“言之有理,这便将人交由郡县,好好押入咸阳受审。
郡县两衙方才的态度已经明显,等叔孙通带着儒生入咸阳后,鲁县便没他们的说话之地了。
那二十狂生,必死无疑。
但若是送入咸阳,有叔孙通在,仙使又仁善的话,或许还能免于一死。
即便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沦为刑徒或隶臣,至少能活下去。
若终究难逃一死,那就是他孔家欠他们一
条命了,或者欠他们三族之命。
两日剧变,尘埃落定,孔鲋只觉了无生趣。
“叔孙通,儒家之事,尔见机行事罢。我将在先师庙中,闭门思过,不再外出。”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恭送尊师。”
孔庙前人群散去。
庙旁东侧的孔宅里,孔襄还在叫嚣不平,孔鲋终究忍无可忍。
“砰!”
徒手拍塌一张几案!
孔子能仗剑周游列国,孔子八世孙孔鲋也尚还武德充沛。
“当时场景,难不成你还想和仙使争辩?数万双眼睛之下,届时即便仙使真如叔孙通所言‘性仁善’,始皇帝也会为维护仙使威严,而夷了孔家三族!”
孔襄到底还是受过教育的孔家人,没再说出进士科‘《经学》一部,儒学独占半部’这样的蠢话。
只是愤愤不平:“那叔孙通就是一个毫无傲骨,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他十日前不是才游学归来,或许就去过咸阳宫,事先探听到隐秘也说不定。”
“那文通君本应是封给大兄的,却叫他叔孙通抢去了……”
“闭嘴!”不说起文通君还罢,一旦说起,孔鲋就要气血逆流!
“你只知道文通君原本是应该封给我的,那你可知诏书显然早就在仙使身上,若无昨日生变,那个封诏确实应当是落在为兄身上!”
如今在私下,孔鲋到底是不再隐忍克制:“若非你贸然行事,都不曾知会我一声,会有昨日之事,又会有今日之果?”
“你还说叔孙通,今日若非他灵机应变,截断了仙使已到嘴边的叱骂,一旦再现昨日那般辛辣的辱骂,孔门将陷入万劫不复!”
“叔孙通确实见风使舵,但他也确实救了吾等、救了孔门。否则哪怕孟、荀两门式微,也未必扶不起一面旗帜来。”
“至少,叔孙通还是孔门门生。”
哪怕诏封叔孙通,就相当于孔氏族人丧失圣人余辉荫庇,变成寻常士人。但至少没让事情陷入最坏的地步,孔氏族人也未遭屠戮。
仙使是真有无上神通的真仙使,他们就算是儒门至圣孔子的八世孙又如何?
难道在始皇帝,在天下
千万黔首心中,还能比仙使更重要?
“今日之果,也是为兄最初致歉时不够赤诚所致。”
孔鲋正因自知缘由,才更加悔恨。
“应当闭门思过者,哪里是叔孙通呢,正该是你我二人啊。”
孔鲋只觉了无生趣:“自此以后,你便同我在阙里守庙隐居,不得踏出里门一步。”
孔襄犹自不愿,“孔门儒生被叔孙通带入咸阳了,我等正该开坛讲学,再收门徒……”
“砰!”
孔鲋又一掌,劈断了身侧的一条凭几。
“仙使果如叔孙通所言,不曾追究二十儒生身后是否有主使者,虽你确实不是元凶,却也有知情放纵之嫌。”
“为兄多番隐忍将你护住,你不谨小慎微、深居简出,却还张扬郡县?哪日有人看你不惯,都不必入咸阳去告你,县中都会将你拘拿!”
“闹得大了,终于叫始皇帝株连,夷了孔氏三族?”
孔鲋此时将事情掰碎了讲给孔襄听,就怕他面服心不服,来日惹出事来。
“就算你自己不惜命,也要为至亲和孔氏族人性命,孔氏香火传承考虑一二罢!”
孔襄此时是彻底明白自己究竟闯了多大的祸,愧疚、悔恨、羞耻,又瑟缩地应下:“听大兄之言,我以后一定不再外出惹事。”
“你想外出也不能了,为兄会看住你的。”
孔鲋心如死灰,道:“为兄会日日带着你在阙里闭门思过,研学先师著作。”
后来孔鲋果然带着其弟孔襄,在孔庙旁守庙隐居,终生不曾出过鲁县。
此乃后话了。
而眼下叔孙通遵仙使之令,召集了愿意跟他入咸阳的儒生,又经过考校选拔。
最终成行,离开鲁县赶赴咸阳,身后也跟了三百儒生。
至于‘儒者不入秦’?如今天下一统,又正逢巨变之初,如何能同诸侯并列时相提并论?
……
咸阳,章台宫。
朝议散后,几员心腹上卿及侯爵留下议事,议到将近日跌时分。
有仙使刚新派一个吏员坐神兽送回的信件,被呈递进来。
嬴政拆开密信,读完足有五页的内容。
沉默半晌。
在王绾等人心生疑惑时,将信纸传阅下去。
殿中众位上卿凑在一起看完信,却是无人开口。
半晌无声。
最终,还是李斯不由疑惑开口:“你们说,仙使究竟是单纯,还是聪敏?”
半晌无人应答,可见难以抉择。
最终,冯劫:“二者相冲吗?”
就不能又单纯又聪敏?
关于仙使又单chun又聪敏的话题,未能进行下去。
隗状换了个话题,赞道:“仙使此举,竟一力破了科举取士中,百家学说敌我难容的困局。”
“结束百家争鸣,使百圣归秦化为‘秦学’,亦是深远之大计啊。”
但仙使在信中却是轻描淡写,直道‘始皇陛下先见之明’。
虽确实如此,但仙使本人何尝不是亦有远见卓识呢?可本人却只当寻常,不以为意。
王绾又一次感叹:“仙使所在国度,真是令人向往啊。”
李斯想到仙使信中所言‘汉家儒宗’叔孙通,不知又是何等人杰。
但为何,仙使建议给叔孙通配上博士刘季呢?恐是两人在原本历史上,有何渊源了。
李斯看向上首的陛下。
既然陛下对他已经恢复信重,他就好想知道仙使究竟是如何预言他李斯的了……
会是‘法家亚圣/后圣’一类的称呼吗?会否也名传千年不朽呢?
“廷尉有话要说?”李斯看过来却沉吟不语,嬴政因而出言问道。
即使是出神被抓包,李斯也不是会慌乱的人。
思维之敏捷,当即道:“臣之长子由,前往淮阴接韩王孙信及其母,今日正是信中抵达咸阳之期。”
嬴政疑惑:“此事朕早已知晓,有何问题?”
李斯面不改色:“并无问题,臣早已令次子率隶臣妾收拾出宅邸,昨日又洒扫庭院,添置器物衣裳,送去菜蔬粮肉。
可让韩王孙信母子二人一到咸阳,就舒坦入住,以待陛下召见。”
“善。”嬴政赞道。
周邈离开咸阳时,寄回的信中,都提到要接待照顾好兵仙崽韩信。
李斯
安排周到,也能免去他来日唠叨。
说起韩信,就想到张苍:“廷尉,你同门师弟张苍,可还未有音信?”
李斯:旨令才下发郡县几天,有没有音信陛下心里没数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