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 第5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林老太是大望村出了名的能干有眼光,从十五岁被嫂子卖到大望村,再到被雷家净身出户一样的分家,愣是和丈夫两人把七个孩子养大还给他们成家立业。
现在除了嫁出去的两个女儿,膝下还有十二个孙辈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在老太太的维持下蒸蒸日上。原来分家得二亩薄田也变成了现在的二十亩良田。
老太太敢想敢做,眼光还相当的好。像村里有人来宣传种植药材,旁的人都怕浪费自家的田地和人力,但老太太就不怕,非常积极的领回来不少的种子,严格按照衙役和来指导的人去种植。现在看到地里长的茁壮的药材,谁人看到了都得竖起大拇指。
而在衙役三五不时的来村里宣传,教大家识字的时候,其他人就当来听个故事当消遣,只有林老太太,每次都让家里没有活的大人小孩都过来听,听还不行,还能着树枝跟着衙役教的在地上比划。甚至在岭南有纸卖了的时候,也花钱给家里买了一点回来。
这个行为大家都说傻,花钱买这个不当吃不当喝还贵得不行得东西,但老太太还是坚持着。
到了现在,林家几乎人认识字,最少的会写自己的名字,识字最多的已经可以看得懂县衙发下来的小册子了。
提起识字这一个,王怀玉一开始也是愁掉了头发,整个县衙除了几个县令主簿、伊令,没有多少人识字。所以在普及基本知识的时候全靠衙役们和村长里长的传达。眼看着人才的短缺,王怀玉不得不采取特殊办法。在县城里有专门针对小孩子开设的书院,而已经能干活的大人,王怀玉也没有放弃。
成人学习能力更强,自觉性也更高。就是成人时家里的劳动力,很难脱产专门学习。所以王怀玉就先培训了一批衙役,让识字的衙役结合故事来教村民们读书认字。
学的东西也不是什么深奥的之乎者也、经史子集,而是大齐和当地的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发生的一些时事新闻,还有常见的科学现象。教的字也不多,每天就两三个常用字,但日积月累下来也能不少了。那些更上进的人,还能通过一年两次县衙组织的考试,去获得县衙奖励的钱和笔墨纸砚以及书。
通过这个办法,王怀玉也挖掘了不少的人才。
王怀玉盘点了一下现在的情况,水稻五个县都铺展开了,其他县也有不少在种植,药材种植已经落实,就等一两年后收成。金矿开采结束,铜铁矿要做好准备了。水泥现在一天能产三顿吨左右,勉强供应上岭南的市场,书院五个、耕牛一千五百头、还有识字率也在慢慢的上升,县衙衙役和县官的履职能力提高了不少,衙役再配备多一些,完善一下制度就更合适了。
这样一算着,王怀玉把待办的事宜圈起来,准备找来自己的智囊团,商议接下来一年的计划。
不过年会是每年的十二月低,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注意台风和水涝灾害。
“今年天气有点不对劲啊,往年好几场暴雨了,台风也该过来。今年还没有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负责掌管岭南县的农官忧愁的望着万里无云的蓝天,盼着它赶紧刮风下雨。
“以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王怀玉也皱着眉,她努力回想书中的内容,只可惜这不是她做主角的书,主要描写的地方也不在岭南,而是在京都,最多提了几笔西北边境。岭南这个情况实在是没办法提前预知。
“岭南九月份了都无雨无风,今年怕是要干旱。郡主还是叫下边做好准备,我最近看了一下漓江、珠江水位都下降了许多,和枯水期没有什么区别了。”农官忧心忡忡道。
王怀玉脸色也不太好,她想起来了一件事,似乎在书中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大齐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旱灾,紧接着又是水灾,使得本就艰难的大齐举步维艰,连军费军粮也筹集不起,更不要说救济粮了,这也导致了后面大齐分崩离析。
王怀玉在心中算了一下时间,惊觉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岭南水系还算发达,就算是在山林也有小溪小河,满足日常生活没有问题。就是航运再这样下去,只能停摆了。”农官说着遪长长地叹了口气,“就是有水,这稻子庄稼想要长得好,也得农民挑水去浇灌,不知道又要耗费多少的劳力。”
农官是真的下地的人,能体会得到农民的辛苦,所以一想到这个情况就忍不住叹气。
“桂府部分地方应该也要灌水了,现在是九月份,正好是水稻灌浆需要大量水分的时候。”
“这个事情我知道了,还麻烦您多关注一下天气,岭南以外的也要注意一下,我叫商队给您带信息回来,有什么意动麻烦第一时间告诉我。”王怀玉道。
农官、礼官这类不重要但州府都会配备,县里面就没有了。岭南府的这些官都在粤州就职,有需要只能王怀玉去找他们。
从农官这里得到消息,还回忆起了这个重要得事情,王怀玉回去便立马调查情况。
“郡主,苍梧县的大龙村、那坡村、那地村现在都缺水了,全部要去龙江挑水才能生活。地里的稻子也是靠人挑水浇灌,情况不是很好。”
“容县情况比较严重,全县三十二个村子有二十一个受灾,现在情况尚可,江河里的水在下降但还有,再持续下去的话估计也撑不了多久。”
“人力重要,长时间去挑水太浪费了,更何况这个时节天气热刺炎热,一小心中暑生病更加。”王怀玉眉头没有松开过。她深知农民是有多重视庄稼,也知道他们有多省钱,如果只是中暑或者热病了,是不可能去看的。这样一来,人却受到损伤。这是王怀玉不乐意看到的。
然而没有办法,粮食就是人命,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希望,大家都只能拼命干。
“岭南有多少会打井的、做水车的?去县衙张贴告示,会木工的也给我都找来,先把水车水井这些给弄出来。”王怀玉迅速找出了应对方法,连忙召集人手,“各个村县的水库、堤坝也不要停,趁着现在水位不高修好修牢固,哪怕大旱之后有大涝我们也不怕。”
“什么?大旱大涝?”
“郡主可是从哪里来的消息?灾情会如此严重?”
会议厅里的人瞬间大惊失色,全都焦急地问起来。
“目前情况还不严重,最起码岭南府没有什么大问题,最多就是个别县缺水,但我们也不能保证什么事情都没有。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趁着现在还没有那么严重,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准备。”
王怀玉只这样一说,所有人都动起来了,五个县的招工更加如火如荼,尤其是木工木匠简直是出了高价来聘请。
除了岭南本地的,王怀玉也让商队和崔钱生从外面请木匠过来,只要是能做水车,出多高的价格都要把人带过来。
很快,在重金的诱惑下第一批会做水车、翻车的人就到了苍梧县。
王怀玉拨了两个小队带着他们翻山越岭,到各个村县去找合适做水车的地方。
岭南地区大多是丘陵,水流一样丰富,所以架构水车还是比较方便的,反倒是水井,大都只有山地或者低洼地带才能打。
“苍梧这几个县,动作竟然那么大。这才干旱多久,过几天下雨了,岂不是白做工?”听着外头的动静,很多人都觉得王怀玉在小题大做。唯有桂府的知州犹豫得不行。
“你说,我现在要是去借人手,郡主能借给我们吗?”知州邓蛮生来回踱步。
“大人,你已经在这走一天了,要不我们就去问问,自己在这里想还不如问一下。不借又不会如何。而且下官看咱们这位郡主的行事,是个把百姓放在心上的,肯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大概率会借给我们。”宜州县的县令捋着胡子道。
“哎,事情不是这样看的,我们想去借人,但韦知府估计不想我们去。要是去了,以后可能就在知府那边吃排头了。”邓蛮生叹气。
“哎哟,我的大人,你还担心这个啊。是知府大人的看重重要还是百姓重要?更何况您也不过是比知府大人低一个品级,桂州府的事情他还管不了那么多,要说起来,咱们这还是郡主的封地呢,找她借些人不是应当的吗?”宜州县令苦口婆心道。
他可不管谁当大官,要拍谁的马屁,他县里的百姓再不救就要缺水死了。还是先把眼前这关给过了再说吧。
“你说得对,去问一下不过就能给桂州百姓带来希望,不给也少不了一块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知府大人,知府大人那里我后面再去请罪吧。”邓蛮生被这样一劝,当即高喊道,“来人,快点给我备车,我要去苍梧县见郡主。”
第81章
在各种水库、水渠在水泥的加持下,修建得比以往要更快更好,缺水的地方也等到了修建的水车,翻车。各地的工匠根据要求,集思广益,结合当地的地势,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将低处的水运到高处的翻车,比原来的水车要好用很多。
水运到高处再根据各家的田地和地形建造水渠,水就可以流到各家的地里。
“现在的下衙门好啊,幸亏有郡主在,给我们造了水车,不然今年的收成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源源不断的水流流进地里,滋润着地里的稻子,看着舒展的禾苗,农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只要挺过这十几天就好了,稻子灌上了浆就可以放水了。”
“是呀,这稻子看着比去年的还好,今年天气要是好,肯定差不了。”
三三两两的农人都在自己的地头看水,水满了立即堵上,把水开给下一块田。
水稻到了这个时候,看水才是最关键的,水放足放得及时,收成就少不了。
农人身上的担子可以稍微歇一歇,但一样不能停下来,因为他们村里划定的水库池塘都是分给自己村的,谁没有干好来年遇上灾害了,就谁自己承担。看到今年的天气、还有一些老人的经验,再加上有县衙的指导和水泥供应,各个村都积极响应去干。
不过因为这一个,各个县不着急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也紧急叫停了。
所有人都像拧紧的发条一样干起来,整个衙门的人走路都是快走小跑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桂州府知州终于带着人到了苍梧。
“邓知州要见我?”王怀玉很是诧异。
从她过来到现在,快三年了都没有怎么见过这个知州,一年也只有一次是在各县州向知府汇报的时候,在粤州见过一面。但两人的交谈却是寥寥无几。
这个存在感极低的知州竟然来找自己?实在是稀奇。
王怀玉心里惊讶,见到人却十分的热情道:“邓大人许久不见,苍梧离桂州路远,大人一路辛苦了,先到里头歇歇脚。”
“实不相瞒,下官这次过来是请郡主帮忙的。”两人一边往议事厅走,一边说道,“看郡主您从外地请来那么多的能工巧匠,救了苍梧不知多少的百姓,本官实在是敬佩。但不瞒您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没有什么钱财的,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法子救灾。”
邓蛮生自己要求得过分,但还是硬着头皮道:“现在郡主做得这个水车水库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下官作为桂州的父母官实在是不忍心。桂州的受灾情况比苍梧过之而无不及,此次前来,也是希望郡主您能看到百姓的份上,请各位巧匠再到桂州去一趟吧。”
两人才到位置坐下,邓蛮生便把自己的来意说得一清二楚。怕王怀玉不同意,接着就说道:“每架水车要多少钱、请人一天多少钱您尽管说,我们一定不拖欠。按照您给的价格给。”
“邓大人为民考虑的心让人敬佩,但现在确实还不能把人借给您,苍梧县还有三个村,容县也有一个村还没有建好。若是等得了的话,他们建完这几个村就到桂州府帮忙。”王怀玉不假思索道:“这钱也不是我们挣的,我们给的价格是包匠人的吃住和材料、一架水车一百两银子。这钱官府出了一些,每个村的百姓也出了一些。算起来负担不是很大。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想要长久的还是得兴修水利。”
王怀玉无所谓他站在谁得那一边,只要他现在愿意为百姓干活,这就是一个好官,她就愿意和对方合作。所以人可以借、苍梧等地的预防措施她也会提,至于对方会不会做,那就不是她能够控制得了的。
“郡主有所不知,桂州的少数民族寨子比汉人多,这些工程必须得他们来干,但我们与少民的关系一向不好,想要说服他们怕是很难,”邓蛮生苦笑道:“更何况我们这些地方穷得叮当响,每年想要凑齐税收都不容易,哪里还有钱用来修这些?”
桂州的情况确实是更复杂一些,经济也相对落后许多。如果说粤州府的百姓能住上竹子搭建的房,桂州大部分人只能住茅草棚。
“先把水车修起来吧,起码今年的难关先过去了再说。”王怀玉也无奈道。
“你们那边山路多、人又少,实在不行叫人搬到一块去集中居住也行,当然这个也很困难我知道。但每年的这个徭役,邓大人倒是可以尝试让他们先修水利,把修路修县城这种不着急的放一放。”
邓蛮生无奈点头,事到如今还能怎么样?肯定是要紧着地里的庄稼。
“这天气反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几人又聊了一下各自辖区内的事情,但多数还是围绕着天气和庄稼来。
“难说,老天爷的时候我们凡人参不透,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王怀玉也摇头,但也隐晦的提了一下道:“商队说北边现在也天旱,百姓们都过得苦。我们这里还算是好的,起码还能又收成。”
“这什么时候手里有粮都不慌,还是先顾好庄稼吧,”
邓蛮生猛地抬头,似乎在确认她在说什么,但王怀玉只是淡淡的喝了口茶,似乎刚刚的话并不是她说的。
“多谢郡主。”邓蛮生也明白了,当即起身行礼,不再多言。
得到了这样重要的消息,王怀玉也应承下他得要求,邓蛮生便不在多做停留。
瞬时岭南得大部分地区都紧张了起来,干活的干活,存粮的存粮。百姓虽然没有那么灵通的消息,但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生存经验,碰上这样有苗头的事情,自然早早就开始做起了准备。
岭南风声鹤唳,作为知府的韦知行不可能不知道,再加上家里的指点,很快也明白了过来。
“岭南局势尚可,北边比岭南要艰难,要是操作得当,我们到时可以从中大赚一笔。”
尤其是他所在管的几个县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加上今年的高产种子和新的耕作方式,亩产甚至还有可能往上提一提。到时候北方缺粮,就是他们赚钱的时候。
发国难财,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赚钱了。
这样丧良心的主意,除了这一丘之貉没有人知道。所有人都在忙着挽回这一季的水稻。
时间太紧张,老天爷也不开眼,一直到十一月底,水稻收割了还没有下一场雨。
好在大部分的县都做了应对,损失没有太大。靠近河流的几个县亩产也确实和韦知行预料的一样,有所提升。
而那些在山里的、或者是比较缺水的地方,因为有了王怀玉的提前布局,损失也降到了最低。这也让王怀玉的名声,在百姓中越传越广,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京都的金銮殿上,梁武帝又砸碎了一挑精美的瓷器。
“真是废物,一群废物!每年拿国库那么钱,吃朕那么多东西,竟然连个匈奴都拦不住!朕要你们何用!”
皇帝在咆哮,站在墙角的宫女内侍低着头,恨不得把自己缩进地里。
贴身的内侍听着这话,心里也不禁冷笑:军费一减再减,粮草也一拖再拖,没了王家砸锅卖铁的补贴,谁支撑得起西北三十万人的吃喝?何况这层层剥削,也不知道有多少能到将士的手里,就这样还像打赢兵强马壮的匈奴?
不过这话心里想的,说可说不得。
内侍打起精神小心翼翼为对方分忧。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河西走廊四郡正值旱灾,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凌将军就是想要从近处调遣粮食也没有办法啊。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催,事到如今还是先放弃河西四郡,退守宝灵关才是。”
“宝灵关往后就是函谷关,再往后可就是进入太原地区了。崔家、王家、卢家都在那附近,若是兵入中原,可就难办了。”
“中原?崔家?”发疯的梁武帝忽然停住,琢磨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是了,匈奴南下,最先攻破的可是函谷关,是太原地区。离我们京都还远着呢。”
“听说世家的粮食堆到长霉了也吃不完,既然这样子不然拿去酬劳将士好了。毕竟我们的将士,也是为了保护世家在浴血奋战。”
“来人啊,去把崔家、王家、卢家人请过来。”
岭南以外的狗咬狗王怀玉知道得很迟,等消息传来的时候,是连着河西四郡丢失一起来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