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靖明 第21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朱厚熜起床时,奏报已经呈入了宫中。
虽然还没厘清明细,但初步问了一遍的结果,五军营去年近三十万饷银,实发到兵卒手中的刚过一半。
这些钱,分配还不均。
勋臣武将喝兵血,这就是旧规矩,从上到下都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杨廷和他们很怕,说军屯不能轻动。
京营里这些后来被选到五军营里的勋臣武将都敢这样,地方卫所呢?
烂肉是一直会有的,但怎么能因为将来依旧会有烂肉,现在就不开始剔?
参策们进了御书房之后先是一通衷心的贺喜。
朱厚熜笑着点头之后才依次看向崔元、王宪、姚镆:“朕说过三年内只关心国本、新法、京营。如今,国本无虞,新法和京营搅在了一起。定下的规矩,兵部督发饷银,哪些人负责的?”
第216章 兵灾血祸不详?
王宪果然先行请罪。
不光王宪,还有之前担任兵部左侍郎、如今担任户部尚书的吴廷举。
杨廷和、蒋冕、崔元、姚镆同样也站了出来请罪。
蒋冕是领办京营大事的阁臣,姚镆是协理京营戎政,崔元代表着五府。至于杨廷和……他弟弟杨廷仪是原先的兵部右侍郎、现在的兵部左侍郎。
费懋中被杨廷和“赶走”之后,新补为御书房伴读学士的正德十二年进士何鳌精神紧张地看着这一幕。
虽然已经被张璧及顾鼎臣这两个前辈补过课,但京营是陛下推行新法的命根子,如今出了这等大事,陛下会怎么处置?
“陛下,既有此案,那反倒好办了。”
出乎何鳌意料之外,这帮人似乎只是例行请罪一下,而后杨廷和就说道:“若只是贪墨军饷,何至于抗旨谋逆?三法司严查下去,兵部经手之职方司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皆有罪责。陛下,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事繁而官少。这件事查办下去,也只能警示一二。”
说完他就看着朱厚熜继续道:“历来旧制,兵部虽担负给养重任,饷银仍由统兵武将下发。名为督发,实难行之,尤其京营诸将,多为勋臣,五品郎中如何督之实发?”
“陛下既有明令,若谁阻拦,兵部不能上奏吗?”崔元不满地呛声,“武选司掌着天下武官铨选,杨阁老此言有代兵部推卸责任之嫌!”
杨廷和正色道:“臣非推脱责任。兵部铨选武官,也无法铨选到京营及各地重将头上。陛下,若要杜绝将官贪墨饷银之事,权属不明,则无从保证饷银实发至一兵一卒。”
朱厚熜开了口:“改军制不是眼前的事。眼前这桩案子,该查办的重点不是制度合适与否,而是武将与兵部涉事之人是否有心坏事。崔元说得不错,朕既有明旨,敢阻拦其事之武将,不履新责之文臣,那就都换掉,让肯听命用事的人上。”
李充嗣问道:“陛下,惠安伯张伟已有抗旨不遵、率众谋逆之实,臣该如何办案?”
御书房内沉默了下来,都看着皇帝。
是先暗中办理,还是宣扬其事?
李翔的案子先引出了惠安伯和郑家,现在张伟等人已经被锦衣卫带了回来,案子是由锦衣卫办还是由三法司办?
皇帝要不要公开表态,让天下都知道张伟之所以有抗旨谋逆举动都是因为新法?
这个案子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今年开始的事情走向与节奏。
“定国公暂掌五军营,又走漏了二十七乱兵尚未擒获,事情瞒不住,也不用瞒。”朱厚熜安了他们的心,也严肃地说道,“朕之决意,卿等应该已经清楚了。李翔这个案子,大办下去。”
众人肃然,过了一会,杨廷和才犹豫着问道:“皇嫡子降世,兵灾血祸,是否不祥?”
大家不由得看了他一眼。
朱厚熜毫无波澜:“李沂、汤显忠、邓继业俱有功,常玄振虽还未立功,再加上刘伯温的后代,礼部把这五家复爵的事情都奏请上来吧。传朕旨意,三大营共选锋五万,整军备战。嘉靖三年先发一饷,若有乱,若建功,今年再发一响。所需银两,兵部核准,户部借支,朕备着。”
“……臣等遵旨!”
何鳌就像前辈们一样,心惊胆颤地想着这起居注怎么写。
要开弓了,这场大案办下去,恐怕会不亚于洪武朝的几桩大案。勋戚、高官,甚至藩王、世家,有多少会在这场大案之后灰飞烟灭?
“传旨下去,皇嫡子降生,今年万寿节,各地藩王勋戚入京进贺。”朱厚熜又吩咐道,“朕御极已三年,还没与宗亲勋戚本人齐聚一堂。对了,衍圣公,也遣使去传。”
他的万寿节,在九月底。
过去三年,新君万寿节都没有大操大办。
今年,陛下也已经十八岁了。到了万寿节,更是周岁十八。
这确实值得大办一下。
但眼前这种形势之下,无疑会让许多人想复杂。
从现在到九月,还有半年。这半年的时间里,一定是暗流汹涌的。
地方在清整水利,李翔案已经确定大办,新法在今明两年就将决定嘉靖五年后推不推到全国。
有些藩王、勋戚,愿意亲自入京吗?
而有些地方的藩王、勋戚入京后,地方上其他力量,又会做出什么事?
……
皇嫡子降生后,京城里自然而然有了临时的祭祀活动。
喜讯传出,各家勋戚及京官们都在准备贺表。
而正要去请示张伟,府中该准备什么贺礼的惠安伯府却迎来了锦衣卫。
飞鱼服鱼贯而入,腰间都别着刀。
没有多余的话,王佐只说了一句:“家小都带走,奴仆关起来。”
张伟的儿子张镧惊惧地喊道:“我家何罪?”
王佐哪管那么多:“抗旨谋逆。搜!”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另外几个勋臣之家。
案子由三法司主审,但对勋臣动手,看看家里有没有一些其他书信等证物的事,只能由锦衣卫来。
宣城伯府中,五十一岁的卫錞神情严峻:“你没听错?”
“怎么会有错?”他的儿子卫守正惊慌地说道,“惠安伯、彰武伯……共有七家勋戚的府宅都被锦衣卫围住了,说是抗旨谋逆!街上都在传,昨夜东南郊有大火,三千营出了一千骑是过去平叛的!惠安伯等人一大早被骆指挥等人押进了宫中,刑部已经在城中抓人了!”
“还抓谁?”卫錞连忙问道。
卫守正还没来得及回答,卫錞的管家又赶进来禀报:“伯爷,有圣旨到。”
卫錞不敢轻慢,连忙去接旨。
听了关于今年万寿圣节的安排,卫錞心头大凛:陛下登基快四年了,终于要请衍圣公入京面圣?
但此时更重要的还是五军营之变,他继续追问卫守正。
“出身于浦江郑氏的官员、监生等人。”
“……快!快去告诉哲文,万勿轻举妄动!”
昨夜皇嫡子降生,五军营兵变,今天大索京城。
兵部职方司主事还正是去年嘉靖二年的进士郑晓。
“去年得授职方司主事后,京营饷银就是由你去各营督发。”刑部大堂内,李充嗣看着他,“陛下有明令,京营行募兵之制,饷银需兵部于营内督发至兵卒。如今各营兵卒或多或少有欠饷之事,你怎么说?”
郑晓还有官身,这件事本不至于现在就立刻治他的大罪,但他现在却已经被除了官服,跪在地上。
“下官区区六品,又是新官,如何能驳了诸位勋臣之面?下官确有失职之罪,若有责罚,下官愿受。”郑晓悲愤地说道,“下官确实知道五军营有欠饷之事,然大司寇需明鉴,天下各卫各营,只怕都有欠饷!下官忝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又能如何?”
李充嗣看着他的告身履历,淡淡问道:“你出身浙江嘉兴府海盐县,和金华府浦江郑氏,份数同宗吧?”
郑晓愣了一下,然后凝重地回答:“浙江郑氏之多,要论渊源,皆是汉唐以来南迁之后。下官出身之海盐郑氏,分枝与衢州郑氏,浦江郑氏则分枝于遂安郑氏。”
“去岁观政兵部,王司马于你之考较中,言你喜披阅旧文牍,尽知天下扼塞和兵马虚实强弱。”李充嗣凝视着他,“郑晓,陛下委以重任,你不用心办事督发好京营军饷,仍旧以职差之便查勘舆图及天下镇戍事,居心何在?”
郑晓似乎更加悲愤了:“职方司主事岂能不明天下军务?大司寇问下官居心,要下官如何作答?”
“李翔实乃张伟女婿,其妻实为张伟外室所生,张伟外室出自浦江郑氏。”李充嗣冷冷看着他,“张伟师爷沈文周被擒后供述,他也拜访过你多次。若只是为了发饷行个方便,那确实只能说是惯例如此,你也无可奈何。然如今张伟竟因为贪墨了军饷便抗旨谋逆?郑晓,你若要吃了苦头才肯说,那本官就只能严刑伺候了。”
“下官冤枉!”
郑晓顿时大呼。
他是不是冤枉,这桩案子已经开始办了。
而在刑部的大牢里,沈文周正发出阵阵惨叫。
“我……我昨天……已经都招了啊……都招了啊!”
间隙之中,沈文周有气无力地回答着。
“你胡乱说的那些人,都先抓了,一一在审问。”司狱司的一个司狱坐在一旁喝着茶,悠哉悠哉地说道,“昨夜你是被锦衣卫抓住的,想跑没跑成,你以为胡乱说许多人就能糊弄完了?锦衣卫能及时抓住你,难道你想不到自己已经被盯住多长时间了?本官要的不是那些,昨日你入城又见了监生孔哲文,说了什么?”
沈文周眼神惊惧。
如果以为自己是乱说的,那些人为什么也先统统抓了?
这桩案子这么粗暴地在办吗?皇帝和新党疯了吗?真就不怕天下人心惶惶?
现在,竟还想把孔家牵扯进来……
京城里确实已经人心惶惶,昨天晚上五军营提督张伟抗旨谋逆,还有一营官兵哗变的消息已经传开。
这种情况下,天子震怒、彻查此案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这种大办特办的架势,实在让太多人担心此后被牵连进去。
两个疑问萦绕在许多勋戚的心头:张伟哪来那么大的胆子?陛下要怎么样才能平息怒火?
现在武英殿内,张伟等人正跪在朱厚熜面前。
“别再说那些忠心鬼话了。”朱厚熜俯视着张伟,“你们贪朕发下去的饷银不说,还以忠君为名阻挠新法、抗旨谋逆。谁给了你什么样的承诺,一五一十说出来吧。”
“臣等忠于陛下,官店交了,设皇明记也拿了银子出来。陛下为何被杨廷和那些人蛊惑着对勋戚如此苛刻?”张伟听到金口玉言已经给他判了谋逆大罪,现在完全是破罐子破摔状态,“陛下难道看不出来新党在乱大明江山吗?”
朱厚熜叹了口气:“朕只问最后一遍了。你在这里不说,就去诏狱尝尝王佐的手段。没点其他底气,你敢铤而走险兵变?哪些人给过你保证,都是怎么谋划的?”
张伟冷笑着:“臣忠心不二,陛下说臣谋逆。陛下要寻些由头杀些勋戚,杀了臣等便是!”
能轻松点问出些东西,自然要试一试。
问不出来,朱厚熜也就懒得问了。
骆安把他们又带走之后,崔元陪着朱厚熜一起往养心殿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