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靖明 第3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他先尽可能的都给出自己的意见,因为臣下对意见的反应,对自己来说会是最宝贵的成长养料。
弹劾太监这边的都先留中,义子们辞爵辞职的准了,那些所谓不阿附江彬下狱的忠良该起复也准了。
与宁王叛乱议功的那几封奏疏,则都是一个意见:王守仁进京,议功后再定。
但给出意见,不代表现在就要全部发出去。
朱厚熜要再次制造一个场合与气氛,在自己预设的战场与战机中达到他的目的:这一回,他朱厚熜的朝会要立规矩,要彻底结束关于大礼必定还会有的争论,要留下一些对杨廷和他们起到制衡作用的人物。
第44章 再添点气氛
“张佐,你把这封奏疏送到内阁,另外传朕口谕:写敕遣官奉迎兴献王妃宫眷来京,以崔元为主,安排好护卫,内臣你安排两个人。告诉阁臣们,太妃现居于未央宫,朕欲先行整修清宁宫迎接太妃、母妃暂住。”
把批复过的奏疏放在了一起,朱厚熜站了起来到乾清宫殿外。
到此刻,刚才那些情绪就已经抛之脑后了。
如果他一直这样,只要朝臣愿意,他朱厚熜将天天被各种各样的奏疏气晕。
夸大其词互相攻讦的,忠言逆耳冲他而来的。
朱厚熜想长寿点,就得早日学会把这些雪花般飞来的事如何准确的划分好类别。
就那四个字:轻重缓急。
他朗声说道:“就查到这里。奏疏留档送回六科廊,各库账册都还回去。黄锦,把他们的东西都收起来存到暖阁里。”
回到西暖阁中之后,他继续看奏疏。
这一封同样重量级,是以吏部尚书王琼为首、九卿等官一同联名,请天子开经筵日讲的奏疏。
【天眷皇明,笃生神圣,入继大统,天下臣民莫不延劲以往太平。书曰:慎厥终惟其始,愿陛下励精初政率由旧章,取祖训一书日夕观览,守以为法。退朝之暇亲裁章奏,或召见大臣面议可否。举经筵日讲之仪……】
朱厚熜拿到看了之后啧啧有声。
这封不是自己查账闹的,本来就会有这么一封奏疏过来。
早朝午朝晚朝,经筵日讲,亲裁章奏,召见大臣……
所以好皇帝既得是个好学生还得是个997的工作狂?
但接下来的一封奏疏就应该是查账闹的,又是一封文官之间互相开干的奏疏。
兵科给事中弹劾兵部尚书和顺天府巡抚谄媚权奸。
让人感到很刺激。
一个正七品的六科言官,弹劾正二品的一部之首和正三品的副都御史,什么证据也没有,就一句谄媚权奸,是哪个权奸都没说。
这就是风闻奏事的言官吗?太刺激了。
相当于县级干部直接实名举报部级甚至副国,还没任何实据。
目前为止,朱厚熜这边堆起来的奏疏中,六部九卿包括四个内阁大臣,人人都被弹劾了一个遍。
如果只看这批奏疏,再想想魏彬他们吐出来的财产,生动地诠释着什么叫一个好人都没有。
这就是未来不能那么乐观的原因:钱啊!
就跟嘉靖曾咆哮“朕的钱”一样,哪个人能轻易让出自己的利益?
魏彬他们若不是很清楚杨廷和他们正在磨刀霍霍,哪里能那么果断破财消灾保条小命?
朱厚熜想着明天朝会的可能场面,看着这些奏疏心里琢磨了一下就决定了:再添点气氛!
……
就在朱厚熜津津有味地“学习”着朝臣们的奏疏时,张佐也再次到了文渊阁。
“兴献王妃?”杨廷和他们起身后确认了一句。
张佐明白他们的疑惑,但知道这只是他们的侥幸。
于是张佐笑着说道:“陛下实为知礼圣君,阁老们,不是王妃,现在应该称呼什么?”
毛纪急急忙忙地问:“张公公,陛下何故初登大宝便欲大修宫殿?此乃……”
张佐立刻弯腰行礼:“毛阁老,咱家只是来传个口谕,还望恕罪。”
说罢就告辞走了。
“这……”毛纪觉得就没一天消停的,今天又出了新的幺蛾子。
杨廷和叹了一口气:“呈进去的奏疏,全部留中着。除了视朝的那一封,现在只先批了这一本!”
“是哪一本?”毛纪紧张地问。
杨廷和递给了他们:“宸濠之乱叙功,着王守仁进京。”
几人眉头微凛:宸濠之乱可谓是如今诸多事务的一个症结所在。
宁王所代表的藩王宗亲,在内臣、佞臣的帮助下恢复了护卫军。
杨廷和当时也以为朱宸濠不可能谋反,甚至在没与其他阁臣商量的情况下恢复了宁王屯田的权力,这才使他有了叛乱的资本。
朱宸濠多年来养盗劫财,利用大行皇帝无子的状态与朝中许多官员暗中都有来往。
一朝起兵,号称三十万的大军却仅仅过了月余就被王守仁平定。但这个时候,当时的正德皇帝又已经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
其后抢功闹剧、南征变南巡,最终竟演变成为天子落了水,回京之后开始病重直至如今。
对王守仁及真正平叛官军的功劳如何评定?怎么界定随天子“南下平叛”的官军们的功过?犒赏银子哪里来?以后怎么防范藩王再度作乱?
现在新君已经登基了,这件事确实不能再拖下去。
“王守仁是该进京一趟。”梁储悠然坐到了厅中一侧的椅子上坐下开始喝茶,“但他是王德华提拔起来的,王守仁能被允许便宜提督军务也是他五年前请的旨,王德华之功如何叙?”
听他提起王琼,杨廷和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做到对面的椅子上之后平静地说道:“王德华与钱宁、江彬过从甚密也是事实。”
“王琼之事自有公论。”毛纪直呼其名,站在那里张开了双手颇为不满,“现在问题是其他奏疏都留中了,账已经查了四天,只有内臣在查!陛下这时候令我等安排奉迎王妃,整修清宁宫,这是何意?”
杨廷和坐在梁储对面上首的那张椅子上苦笑了一下:“没听张公公说吗?太妃现居于未央宫……”
蒋冕也默默叹了一口气:愚蠢!
张太后使这样的小心眼,陛下倒是立刻用来作为向朝臣们交易的筹码。
要么朝臣们得罪张太后和夏皇后,以夏皇后居于清宁宫、邵太妃居于未央宫不合旧制为由将夏皇后赶到别处居住,这样就能将清宁宫腾出来给邵太妃、兴献王妃居住。
要么,朝臣们就得在国库艰难的此时,将好不容易斗倒的钱宁、江彬等人抄出来的家资分出许多用来新修宫殿。
与此同时,这件事还掺和进了奉迎兴献王妃一家宫眷来京的事。来了之后,还称呼兴献王妃吗?
这是不是又是在拿文臣们急于用这笔钱的事,逼文臣们在继嗣这件事上明确表态呢?
梁储忽然开口:“袁仲德一直没被召见,他更不知道这些奏疏。”
蒋冕和毛纪一起看向了他,迅速反应了过来:这意味着,袁宗皋这几天没给皇帝出谋划策。
要么,是魏彬他们为皇帝参谋的。要么,就是皇帝自己的策略。
杨廷和思索了一下,开口说道:“依陛下旨意,先办事吧。明日陛下视朝,诸事应该都有个章程。清宁宫修不修,怎么修,总要先听陛下是个什么想法。”
……
崔元这两天忙得团团转。
从安陆回来才休息了两天,第三天就得为大行皇帝的玄宫兴工事宜先行祭祀之礼。一起行动的不止他一个,驸马都尉和其他勋臣国戚日常就都是这样的活。
但完成这个活儿之后,又接到了前去安陆奉迎兴献王妃一家的命令。
“也不知道陛下是信重你还是不体谅你。”永康长公主依依不舍。
他们二人是弘治六年大婚的,成婚已有二十八年,感情极好。
只是两子两女,长子娶了弘治十二年的探花郎刘龙的女儿,可惜长子英年早逝。长女嫁给了英宗钱皇后家的安昌伯,也亡故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崔元已感受过两回。
现在次子荫职锦衣卫指挥佥事,次女嫁给了平江伯。
崔元安慰了一下永康长公主,轻轻摇着头说道:“现在这个时机先离开京城,是好事。”
说罢他嘱咐道:“等会你就去告诉新蕊,让她这就回娘家归省。告诉舜卿,陛下若开经筵,让他能避则避。若陛下不主动提开经筵,他则万万不要出言相劝!”
刘新蕊是刘龙的女儿,嫁入崔家之后丈夫虽死,却也一直守节侍奉着崔元夫妇。
永康长公主疑惑不已:“充任经筵讲官是何等荣耀,为何要避?”
第45章 朝会前夕的暗涛
“我奉迎陛下一路回京,你觉得刘龙该不该听我劝?”崔元没多解释,“告诉他,不如凭他在翰林院中资历揽下编修大行皇帝实录的差使。咱们这位陛下啊,现在身边可是个深不见底的漩涡。”
“……我明白了,那我这就去跟新蕊说。”
崔元点了点头,想起前几日快到良乡时陛下在象辂中跟他说的那些话。
陛下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了刘龙与他的姻亲关系,应该能从刘龙的态度中明白自己的立场。
经筵一开,诸多先圣之言岂非是引经据典教训陛下的最佳场所?
而皇帝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他若答应开了,那经筵就会是皇帝继续打压大学士及未来大学士的战场!
这经筵从来都不纯粹,杨廷和是必定得坚持与皇帝争许多事情的。他是首辅,这决定了他只能这么做,至少也要表现得在坚持。
如若不然,围绕在他身边的文臣们就将转而寻找新的人,让这个人出面帮他们与皇帝争。
没办法,一条条新政,一个个举措,背后都关系着真实的利益。
皇帝有皇家的利益,群臣有他们自己的小利益。
只不过这回不是太监得宠专横,而是皇帝亲自威压:那是太祖太宗时的情景,哪个文臣不战战兢兢?
崔元知道这些文臣是历经了多少代帝王,才让皇帝对臣下越来越礼敬有加。就冲这一点,杨廷和也得把经筵日讲当做一个重要的战场,尝试着驯服这个年轻气盛的天子。
而翰林学士最终仰望的也是内阁,经筵讲官、侍讲、诗读岂会不被文臣们劝说、拉拢,向皇帝讲些他“应该学”的东西?
崔元不希望刘龙栽在这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