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北宋大法官 第21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刘述道:“但事情关键已不在于此,因为朝中大多人认为,阿云的确是一个孝女,又经张三这么一闹,如果重罚阿云,那会让天下人对忠孝产生质疑,当一个人面临忠孝问题时,就应该苟且、妥协,做那不忠不孝之人,其恶劣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王介甫他们也是揪着这个问题,责难于我们。
那么我们如果还要继续争执下去,大多数人就会选择站在他们那一边,而我们都知道,王介甫他争得不是忠孝,而是新法,他如今分明是想借此案,争取到更多的支持,以便于他将来变法。
所以无论如何,此案必须终结,我们也必须表示理解阿云的初衷。”
司马光听后,是呆若木鸡。
愤怒、郁闷、纠结、挣扎、痛苦,等诸多表情交织他那张坚毅的脸庞上。
至此,他才猛然发现,自己早已经一败涂地。
他之前也清楚张斐的套路,就是拿孝来做挡箭牌,但是他忽略“孝”的政治意义。
忠孝是儒家的统治基础。
而一切的统治基础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
宋朝的士大夫们就不愿意为了这个小案子,而破坏忠孝的意义。
在这里两日内,许多已经致仕的士大夫纷纷上门,希望他们能够轻判阿云,做出一个对社会有着深远意义的判决。
王安石此番再度发难,保守派内部就不团结,虽然有部分人还是支持司马光的,但也有部分人在此案上面,已经站在王安石那一边了,当然,还有不少人选择沉默。
如果司马光还要继续争下去,就会导致反对新法的官员,只因为此案而被迫绑定在王安石的战车上面。
而保守派里面的核心成员,他们主要的诉求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今继续调查下去,就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且他们也明白,那王安石巴不得他们跟自己争,争得越久越好,最好直接判谋杀已伤。
往后拖一日,就可能多一个人站在王安石那边。
必须马上给出判决。
许多保守派都不等司马光给出判决,就已经站出来,表示自己也支持判阿云防卫过当,同时也给出自己的理由。
这意思很明显,我们不是输了,我们也不承认之前的判决有误,只因如今有了新得证据,而且我们是认同的,我们愿意收回之前的判决,这恰恰体现了我们的公平公正啊!
司马光可真是日了狗了,心里很委屈,我也承认张斐提出的疑点,我只是要调查一下张斐所言的细节问题,难道这也不行?
答案就是不行。
因为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就是阿云的的确确一直在服侍病重的母亲,也确实以守孝回绝过其叔伯,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孝女,故此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小女子,去触碰那条底线。
司马光脾气再牛,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关键这还牵扯到政治斗争,他也只能做出妥协,仅仅过了两日,他就给出最终判决。
此事越拖下去,对他越不利。
阿云防卫过当罪名成立。
判决书中一方面指出阿云违法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褒奖阿云对于母亲的孝顺。
这其实就是告诉天下人,忠孝是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
这都将阿云竖立成一个榜样,当然就不能给予太重的处罚。
司马光也采纳许遵的建议。
这都已经是防卫过当,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罪大恶极,肯定适用于自首减罪,再加上阿云已经入狱数月,得到应有的惩罚,决定释放阿云。
这绝对不是一个律法判决,而是一个政治判决。
但是对于一个珥笔之民而言,这并不重要,他赢了就行。
第二十章 重见天日
在司马光选择妥协之后,也就正式宣判宋神宗、王安石是大获全胜。
那么失败的一方,自然也得付出代价。
宋神宗终于可以体验一把,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爽感。
这把火烧的可真是不容易啊!
且烧且珍惜。
故此宋神宗立刻就做出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将那些当初最为叫嚣的几个御史、大理寺官员、刑部官员,全部都外派到地方上去。
说是外派,其实就是贬。
这也从侧面证实,这场斗争中,其实也包含着皇权与相权之争。
他贬得那些人,可全都是当初主张驳回圣裁的官员,而不是那些要求严惩阿云的官员。
……
由于审刑院的职责,是审查大理寺的判决,是一个监督机构,最高法院还是大理寺。
审刑院只能说大理寺的判决无误。
最终判决还是要以大理寺的名义昭告天下。
司马光是心有不甘地将审刑院审核公文交给许遵,同时愤愤不平道:“其实你我皆知,此非公平的判决。”
许遵接过公文来,很坦白地说道:“我承认,在此案中,我确有私心,因为我认为阿云是情有可原,她不是穷凶极恶,心狠手辣之人,她也是此案的受害者,再加上韦阿大依然还活着,故此我认为她罪不至死。”
司马光对此是嗤之以鼻:“但你是一个官员,必须要公正处理,而非是感情用事。”
许遵道:“我一没有添加伪证,二没有逼迫他人做伪供,就连审理此案的资格,我也是推荐司马学士,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遵从律法,无任何违法之举,那么对于这个结果,我自问心无愧。”
其实他的所作所为,还真有些程序正义的含义。
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主观的想法,孰对孰错,还真就不好判断,许遵问心无愧的底气,就在于他没有做任何违法、违规之举,他是在合法的基础上,用律法的知识,用正义的手段去追求他所想要的结果,这当然是正义的。
显然,司马光并不这么想,淡淡道:“你问心无愧,但我始终觉得这份判决它并不光彩。”
许遵呵呵两声,反驳道:“自你们翰林院介入此案后,任何判决恐怕都不光彩了。”
司马光皱了下眉头,道:“故此我一定会想办法抹去这个污点。”
他也认为自己是输在政治博弈上面,故此他是认同许遵这个观点,他认为这将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同时他也得为那些因此案被贬的官员负责。
司马牛怎么可能轻易认输。
……
司马光走后,许遵向一旁的官员问道:“你相信这世上有天才吗?”
那官员愣了下,道:“下官当然相信。”
许遵感慨道:“但是这个天才不一般啊!”
事到如今,他完全醒悟过来。
他之前一直是从律法的角度去预测,他认为张斐的证据,并不是完美无缺,司马光肯定会着手调查。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
为什么此案能够拖这么久,他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朝中的政治斗争,如果不是在这么一个风口浪尖上,他的质疑能够令此案拖上几个月吗?
这种可能性很小。
可为什么马上又给出判决,原因也是政治斗争。
由此可见,真正能够左右此案的,已经不是律法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那么张斐断定十日之内必定给出判决,可见他是政治角度去分析的。
可笑的是,许遵才是官员,张斐不过一介平民,这令许遵很是沮丧啊!
殊不知此非天赋,而是经验,而是见识,虽然张斐没有打过官司,但是见识过很多,在很多国际案例中,许多大律师都是依靠政治正确来减轻当事人的罪名。
简单来说,就是疯狂叠buff,叠的越多,就越自由,什么违法的事都能够干,比如直接上女厕所去猥亵。
你若告我,我就是女生。
不过许遵也信守承诺,回去之后,就拿出三十贯交给张斐。
张斐是照单全收,又向许遵道:“恩公无须沮丧,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原本沮丧的许遵,听到这话,不由得哈哈笑得几声,但旋即又正色地问道:“如今此案已经了结,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张斐道:“我打算留在汴京。”
许遵哦了一声:“为何?”
张斐非常耿直地说道:“因为我害怕被人报复,待在汴京,还能得到恩公的庇佑,要是回到登州,天知道我会不会突然失踪。”
许遵诧异地瞧了眼张斐,愣得片刻,他呵呵笑道:“看来你小子还未得意忘形啊!”
张斐苦笑道:“所以说这人情债是最难还的呀。”
言外之意,若非报恩,他也不会傻到自己跳入这个大旋涡里面,他哪里敢得意,自保都难。
许遵眼中闪过一抹赞赏,这小子嚣张起来,那真是能够令所有人都感到害怕,但那只是谋略,而并非是其性格,他性格其实是非常小心谨慎,这爱才之心顿时又开始泛滥,抚须一叹:“其实此案还未算彻底的终结啊!当初我曾多次利用律法中的缺失,来为阿云辩护,许多人都认为我以公谋私,虽我自问无愧于心,但如果我不完善这些条例,那才是以公谋私。不知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经此一案,他是更加欣赏张斐,故此也更加希望能够将其招致麾下。
张斐沉吟少许,道:“恩公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当然愿意助恩公一臂之力,只不过恩公若想完善律法,恐怕是更需要一个擅于寻找律法漏洞为民伸冤的珥笔之民。因为只有下雨天,才会知道这屋顶漏不漏水啊。”
许遵呵呵两声:“看来你是看不上我这府上幕客啊!”
张斐讪讪道:“恩公误会了,张斐绝无此意。”
许遵一笑,道:“也就是说你打算在这汴梁当一个珥笔之民。”
张斐点点头,道:“暂时是这个打算。”
其实这里两天他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未来该怎么办?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有想过,因为当时他一心要救阿云出来,如今尘埃落定,他也得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跟着许遵混,其实目前来说,他是没有办法离开许遵,毕竟他令司马光等大宋最高法官们是颜面扫地,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报复自己。
但是他认为如今大理寺里面,是充斥着反对许遵的人,自己若去了,肯定会被这些人针对的,关键许遵又只会给他一个吏的身份,而不是当官,那就太被动了,是个官就能够使唤他。
深思熟虑之后,他选择先当一个珥笔之民,观望观望,然后再做打算,至少这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时在工作上面是不受人管的。
……
两日之后。
大理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