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21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他念着念着,突然发现不对,瞳孔地震:“嬴、政……鲍、鲍鱼。”
嬴政,这不是他父皇的名讳吗?
为什么父皇的棺木会耗费鲍鱼?
不,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父皇死后,棺木被人侮辱了!?
扶苏性格温润如玉,脾气很好,此刻却气得不行。眼睛快要冒出火来,咬牙切齿。
大胆!谁做的!
等到查出来是谁,他要让丞相李斯砍了狂徒的头!
还没等他发作,这时,耳边传来侍从的尖叫声:“陛下,陛下!”
扶苏瞬间扭过头去,只见父皇捂着心口,浑身像失去力气一样,缓缓朝后倒去。
扶苏见状,惊恐万分,忙伸出手去扶:“父皇!”
第14章 嬴政:李斯,拿命来!
另一个时空中,宴会上,汉武帝和文武百官观看天幕。
卫青和霍去病这对如今炙手可热的舅甥也位列其中。
汉武帝听到《雁门太守行》的时候,兴至浓时,竟然直接站起身来,哈哈大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哪里叫什么《雁门太守行》,明明该叫《冠军侯》啊!”
“敬爱卿一杯。”
风华正茂的霍去病昂首挺胸,拱手作揖,举起酒杯:“多谢陛下。”
“愿持剑为君死。”
君臣两人其乐融融,气氛无比热烈。
很多文官见霍去病如此受宠,心里不太爽利,不过也不好出口煞风景。
毕竟如今谁能比得上冠军侯军功显赫?
哦,确实有,不过那个人是冠军侯的舅舅,他们是一家人。
如今这长安城里,很难找到比卫霍二人更加风光的了。
刘彻痛饮几杯,心中爽快得不行,脸颊浮现绯红之色,有些醉醺醺的。
他余光扫到武将的坐席,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哎,朕的老将军呢,他怎么没来?他当过雁门郡的太守呢,没看到这首诗可惜了。”
左右禀报:“李广将军生病了,不能来参加宫宴。”
汉武帝刘彻好奇地问:“生什么病了?严重吗?”
文武百官眼观鼻鼻观心,嘴上是生病,实际是什么原因,大家心里都清楚。
还不是因为王勃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谁不知道,李老将军年轻的时候,陪伴在汉文帝身旁,陪汉文帝打猎。
汉文帝看他精通骑马射箭,武力不凡,感慨:“你就是生错了年代呀,你要是陪高祖打天下,起码也得封个万户侯!”
从此,李广从文帝到景帝,从景帝到武帝,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场战役,都是为了封侯。
结果天幕说了一句“李广难封”,老将军直接破防了。
这时,丞相说道:
“天幕说的话太伤老将军的心了,听老将军的朋友说,他活活像老了十岁一样,精气神一下没了,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回家去了。”
汉武帝闻言有些怔忪,提前知道未来,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残忍啊。
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封侯,甚至被后人调侃,真是英雄迟暮啊。
丞相见汉武帝有些失神,于是试探地说:“陛下,看后人这副样子,好像很崇拜飞将军,是否要给他封侯?”
天幕这么一播出,本朝的百姓肯定也都要知道李广了,给这位老将军封个侯也算顺水推舟。
汉武帝刘彻晃了一小会神,有些可怜这位英雄,随后却很快将这微不足道的怜惜抛到脑后,冷哼道:“有什么可封的?我朝实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靠杀来的人头加官进爵。
只是因为天幕带来的声望多,就要给他封侯吗?这对其他人来说公平吗?”
“如果是老将军知道了,他也不会接受的,这和侮辱他有什么区别。他不需要这种东西!”
文武百官沉寂良久,齐声喊道:“陛下圣明。”
汉武帝挥挥袖子说道:“李将军年事已高,老是要上前线,怎么劝都不行,这下能认清现实也好。朕记得,他还有好几个孙子吧?好好在家教导后辈吧。”
不久后,李广接到消息,老泪纵横:“虽遇明主,但末将不力啊。”
汉武帝说得对,如果是可怜他而封侯,他绝不会接受。
只可惜辜负了文帝的期待。
在刘彻和丞相交谈的时候,天幕还在播放。
汉武帝刘彻有些不耐烦:“好了好了,别说老将军的事了,别打扰我看天幕!”
“朕还要看一看这位大唐的司马长卿还写了多少神奇的诗文。”
文武百官纷纷闭口不言。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举国休养生息,风格是比较内敛的。而到了刘彻这里,风格变得非常外放。
大汉倾向于歌颂壮丽新世界的诗词歌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这
样,词藻华丽,笔触夸张,规模宏大,风格阳刚壮美。
巧的是,李贺前期的《雁门太守行》就有这样的色彩,非常合汉武帝的心意。
看看,这诗文写得多好,简直是司马相如转世啊!
所以刘彻在看到李贺在科举上遭遇挫折的时候,心中唏嘘。
“这避讳发展到那种情况,迫害有识之士,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文武百官垂下眼眸,默默不言。
二十级军功爵制度最高爵位是彻侯,为了避刘彻的名讳,改成了通侯呢。
刘彻跟看故事一样,非常感同身受,与此同时,也察觉到了后世对于科举的狂热程度。
他眼中眸光微闪,通过考试来取士——很先进的方法。
之前天幕略微提到了科举,没有具体说清楚,这次总算是交代了一点。
他扫了一眼文武百官,只见他们都低着头,根本没提科举的事。
他面色平静,心中哂笑,难道这些文武百官一直没发现出来大唐官员选拔制度吗?
他不信。
只不过没人愿意主动告诉他罢了。
汉代官员选拔主要靠察举制和征辟制,这样的制度催生了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
与之相反,科举制的好处太多了,只要长了眼睛就能看出来。
第一,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第二,也是汉武帝最为青睐的一点,科举制能为他带来集权。
将官员的任免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集中到帝王手上。
这对雄心勃勃的君主来说,是没有办法拒绝的蜜糖。
他眼睛亮得不行,等仗打完了,把匈奴赶退了,整个国家机器就能停下来好好搞文治了。
到时候就是科举制的实验!
这样无疑会引来官僚集团的不满,可要是怕的话,他就不是那个刘彻了。
更何况,天幕就是他的虎皮。
他都想好了未来要怎么舌战群儒了:“天幕为我们介绍大唐,是
不是就是想让我们学习大唐,你们不同意科举制,就是反对天命,你们不怕被天罚吗!”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时机。
嗯,他要悄悄准备,然后给大臣们一个“惊喜”!
这时,天幕说秦皇汉武迷信。
汉武帝刘彻顿了顿……
面色平静,没有反应。
汉武帝是谁?不认识。
毕竟汉武帝是他的谥号。
此时,播放到了李贺的下一首诗文。
他高高兴兴地看起天幕,准备好好欣赏心爱的有识之士。
刘彻看到“煎人寿”之后,浑身起鸡皮疙瘩,为精妙的描写拍案叫绝,不由感叹:“他不是大汉人,真可惜,不然我们定能成一段君臣佳话!”
一群官员给刘彻拍马屁,拍得对方心情舒畅。
等到看见“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刘彻突然觉得有点不对。
神君是他供奉的神仙啊。
他的外祖母平原君经常去祭拜神君,祈求富贵,后来儿女果然发达了。女儿进宫生下皇子,外孙子刘彻甚至当了皇上。
外祖母从此对神君深信不疑,从小就跟他说这些故事。刘彻的脑海里深深埋下了关于神仙的种子。
他继位之后,曾
经听见神君说话。特意把神君请到上林苑供奉,非常尊敬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