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7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这里有几种说法。】
【其一就又要说到靖难之役。】
【朱标因风寒病逝后,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而死,然后又“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遂史称“靖难之役”。】
【而朱棣在攻下帝都应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靖难之役中,便就此下落不明。】
噌的一下,朱元璋又站了起来,脸色大变!!
而不止是他,其他人也瞬间都变了脸色!
标儿大哥会因风寒而病逝?!
五王削藩——
举家**而死!!
靖难之役竟是如此?老四就是这样当上的皇帝?!
这……这怎么会发展成这样?究竟为什么?!
朱元璋左右来回转了两圈,想不通,想不通啊!
而且尤其是……
“标儿!!”
老朱眼眶一下子通红,朝着长子扑过去,恨不得上下左右仔细看一遍!
他的长子,怎么会因风寒病逝?!
可这时候扑过去,早就没多少地方留给他。
现下朱标已经被团团围住。
马秀英,朱棣等四兄弟早就围到朱标身边,“上下其手”,弄得朱标那点诧异的心绪瞬间飘散,颇为哭笑不得。
朱棣抱住朱标,吸了吸鼻子:“大哥,我没有……”
他话音未尽,但朱标听出来未尽之言是何意,于是伸手摸了摸朱棣的头,表示他知道。
一旁老五朱橚看到,挂着臊眉耷眼的表情挤开朱棣:“大哥……”
我被你儿子削藩了……
朱标瞬间了解,也立即伸手摸了摸朱橚的脑袋,以作安慰之意。
老二老三想了想,好吧,天幕没说到他们。
马秀英拉住朱标一只手,忧心忡忡开口道:“早知道标儿也身体有恙……之前在评论区留言,就该问此相关问题。”
朱标倒是豁达笑了笑:“娘,这不是问题,还有机会不是吗。”
马秀英也只得点头称是,心下仔细思量起来。
另一边朱元璋背过身,抹了把眼睛,然后又转过来,大掌呼噜了一把朱标的脑袋,又呼噜了一把朱棣的脑袋。
可是削藩削藩……他老朱家的儿子,当藩王不是为了被削藩啊!
天幕那简短几句话,还不足以说明那“靖难之役”究其根本的始末缘由。
朱元璋深深拧起眉,他需要更详细的解答才行。
【关于靖难之役等,我们在这里就先笼统介绍一下,之后针对明朝的一些制度等,再结合实际详细给大家讲讲。】
【毕竟要是按照我们的“假想”,现在秦朝是不是已经在着手更改秦律了?】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而秦朝之后的众王朝,尽管框架脱胎于秦朝,但在自身基础上也有许多发展和改变,所以之后我们可以给始皇“借鉴”一下那些发展改变的制度等。】
【就以明朝为例,那些好的和坏的,那些利与弊,我们结合当时明朝实际发生的事情来分析讲解一下。】
秦王宫。
嬴政这个舒心啊。
天幕,叫朕如何夸你?
汉朝未央宫。
刘彻又吃味儿了,不由得哼了一声。
没关系!
朕也是千古一帝,朕也听着呢!
哼,没关系!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笑了笑,对左右大臣道:“看来我们是沾了始皇的福。”
“毕竟对于那秦朝而言,要着手‘更正解决’的事情实在太多。”
魏征语气有那么点“不服”:“反观我大唐倒是不必如秦朝那般。”
李世民点了点魏征,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再回到郑和这里——】
【关于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说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而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朱允炆亡命海外,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含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用意。】
【不过这种说法受到不少批评。
明朝一位内阁首辅就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窜入异域,也不会再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威胁。】
【还有研究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朱棣的皇位在此过程中早已稳固下来,不可能历次都是为了寻访建文帝,此外,这种说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为支撑,《明史》之中就此还有自相矛盾之处。】
【但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可能的动因。】
明朝朱棣时期——
听到这里,朱棣不禁挑了挑眉。
察觉到似有所悟的目光后,他也仅是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宣扬威德——】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原始史料根据。】
【不过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一直有很多种解读。】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为了践行明朝的传统政治理念。
并认为所谓“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则是认为——这从根本上是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
即我国一直以天chao上国自居,所以欲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则是认为朱棣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出于“夸多斗靡”,而是重在宣扬德化。】
【反正大概就是表达出以下几点意思:
我大明朝,很牛,很有钱,你们都要乖乖滴!】
【与此同时,不仅要乖乖滴,不能惹事,还要给我贡献点稀罕的东西,要上贡的,懂吗!】
朱棣:“……”
此时此刻,他很想要捂脸。
【除以上这两点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即为了军事目的。】
【比如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想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
【还有认为是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的用意。】
【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察合台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的帝国。】
【张士诚则是元末明初时期群雄割据势力之一。】
【不过对于这两点说法,都采取怀疑和保留的态度。】
【因为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
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按理来说,帖木儿帝国应该不会再对明朝西陲形成威胁。】
【而为了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
【在明初的时候,对南粮北运采取海运方式。
而到永乐年间,则先后改为海陆兼运和单行漕运。】
【于是让不再负责运粮的海员参加郑和船队,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并避免他们铤而走险,勾结倭寇等等。】
【但与此同时,从以上行为来看,这些应该只能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效果,而非其动因目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虽然所耗颇多,但相应的,收益和回馈也非常之可观。】
秦王宫。
嬴政点点头,就算没到那美洲大陆,到了别的地方,恐怕所得和收获也颇多。
美洲大陆能有那些令人眼馋的作物,那保不准其他大陆没有别的不曾见过的东西。
世界之大,世界之大啊。
那外面的世界,何其广大,要探索的地方事物又何其多。
嬴政光是想着,就不禁一阵激荡又急迫之感。
可恨时间不够多!
不过……嬴政突然间心思一动!
——除了海上贸易,之前观世界舆图,这陆路之间可也是连通的!
海上贸易暂且不能轻易实现,可是陆地上的贸易!
想到这里,嬴政不由得呼吸渐重起来。
他之前怎么没想起来?思绪陷入了死胡同,还好现在想到!
与此同时,就听天幕也开口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