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

第383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在那些诸国国主表达了对大唐的千恩万谢,并且提出来请大唐在那原本属于倭国的那片土地上,设立州县以治之的请求。
对于此,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大唐君臣倒也不觉得意外,特别是大唐皇帝陛下,看在那每年数百万贯收益的面子上。
十分痛快地答应了这十余国国主的共同请求,决定在那原倭国国址(东临后世的福井县、名古屋市、爱知县一带,西至兵库县。囊括了后世的)上设立扶桑州。
又在北面置徐县,南面置福县,以此来铭记那位华夏著名方士徐福出海的功绩。
等到了陛下一锤定音之后,程处弼也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至少,在程某所在的这个时空,历史已经走上了一条正道,嗯,充满正能量的道路。
……
新罗,昔日显得那样冷清,甚至是有些荒凉的居漆山港,此刻却已经是人声鼎沸,乱作一团。
那小小的居漆山城,原本只能容纳万余人口,可是现如今,却从北面,足足逃来了数万之众,聚集在这居漆山城内外,哭喊连天……
此刻,居漆山城内,面色惨白如纸的金毗昙,看着那位新罗女王善德,此刻已经面色成青灰色。
没有了呼吸,原本那张因为痛苦而显得扭曲的面容,也已经平静得犹如在做一个安祥的梦。
一干衣甲不全的新罗臣工们,此刻拜倒在地,嚎啕大哭不已。
而那位年不过二十,女王善德的堂妹真德,此刻正强忍着泪水,呆呆地看着这位已经失去了生命的堂姐。
随着王都被凶狠残暴的百济与高句丽联军攻破,自己与堂姐,在一干忠心耿耿的臣子的掩护之下,逃出了王都金城。
原本就生了重病的堂姐善德,连惊带吓,加之这一路南逃颠簸,再也支持不住的堂姐,终于在抵达这居漆山城的当夜,就长睡过去,再没睁开眼睛。
今日一大清早,被侍女发现的时候,堂姐整个人都已经凉透了……
第2894章 这个时候还要内斗,那就真是天亡新罗……
久病缠身的堂姐自打当上了这新罗之主后,几乎一天好日子都没过。
不是百济、高句丽轮翻侵扰,就是新罗的那些大臣们叫嚣着要去搞百济,或者搞高句丽。
而身为女王的堂姐,面对着这帮子热血上脑的好战份子也是心神憔悴,无可奈何。
真德看到了堂姐善德那手背上那道已经结痂的伤口,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多日之前,自己正在王宫之中与堂姐对弈之时。
有人飞报入宫,王无数的高句丽战船,乘载着那些残暴的高句丽武士已然击溃了守备海港的大军,正朝着王都杀来。
结果,堂姐刚刚召来群臣商议,那位深受堂姐信任,并被很以重任的大上等金毗昙就已经狼狈地逃到了王都。
告诉堂姐,百济王扶余义慈,亲率十万大军来伐,他率领新罗将士,且战且退。
可百济势大,兵强马壮,他原本就只是负责牵制对手,麾下多是残兵败将,岂是敌手。
他不得已,只能率残兵撤往金城,请女王定夺。这下子,所有新罗臣工都惊骇欲绝的发现。
新罗最强劲的两个对手,居然在新罗最为虚弱之时,联起了手来,而且兵锋都直指新罗王都。
正是那个时候,失手打碎了玉盏的堂姐,被玉片给划伤了手背。
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大上等金毗昙在收到了消息之后,请女王善德立刻决断,最好立刻离开金城南遁。
因为连战连败,大唐来援之后。新罗最后的精锐之师,程三郎分走了三万,金毗昙带走了两万,金城根本就没有多少兵力。
女王善德在一干臣工的激烈争吵声中,最终还是听从了那金毗昙的劝告,决定南狩。
就在他们离开金城的第二天黄昏,百济王扶余义慈统帅的百济大军杀到了金城下,与那海路而来的高句丽兵马会师。
据传来的消息,金城中的大火,足足燃烧了三天三夜,新罗王都尽成废墟。
听闻了这个消息,原本就体弱多病的善德女王直接两眼一翻就昏死了过去。
……
新罗君臣继续一路南逃,好在,百济与高句丽兵马在攻下了金城之后,在那金城一带烧杀掳掠,足足六七日后,这才南下。
让新罗君臣得以逃到了新罗最南端的居漆山城,但是现如今,最新的消息就是,那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兵锋,已经进抵到了完达伐城(后世大邱市)。
直线距离居漆山城,不过两百多里,而两地之间,只剩下了推火山城(后世密阳市)这座不论是城池规模还是兵力守备都远远逊于大耶城和王都金城的城池。
只要推火山城一下,接下来,他们这些新罗君臣,怕是只能等待引颈受戮的份。
……
金毗昙抹掉了眼角的泪水,转过了头来,看向那金文颖等几位已经投靠自己的花郎众出身的将领,又扫过那些心腹大臣。
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女王堂妹真德的身上,这才沉声喝道。
“国主已去,如今,我新罗已经到了危机存亡之机,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再有时间召开和白会议共议新王。”
金毗昙这话刚一出口,须发花白,年过六旬的礼部令金罗敏声如洪钟地大声喝道。
“金毗昙,你想做什么?!”
“和白会议,乃我新罗统治的根本,今日国主刚陨,你就如此大言不惭,你是想要造反吗?!”
金毗昙面色一沉,阴恻恻地打量向这位老臣,而此刻,一众支持金毗昙的臣工们已然缓缓起身,神色不善的打量向金罗敏。
金罗敏不由得暗叫一声苦也,恨不得全自己一耳括子,冲动了,冲协了……
如今国主已陨,这货又有兵权在手,万一二话不说把自己给劈了,都没个劝架的。


章节目录